兵线卡位是战术层面的重要操作,其核心在于利用地形、兵种特性和视野机制控制战场节奏。步兵单位凭借隐蔽性优势,适合在森林或城镇等复杂地形执行卡位任务,既能保护关键点位,又能对敌方行军路线形成阻滞。反坦克炮部署于森林可发挥射程与地形加成,配合前排坦克形成交叉火力,有效压制敌方装甲单位推进。需炮兵类单位射程虽远但依赖视野支持,需搭配侦察车或摩托化步兵提供视野保障,否则无法攻击阴影区目标。
攻城车应保持120距离站位,利用坦克吸引炮塔仇恨后输出,并在敌方重新锁定目标时迅速后撤至安全距离。炮兵单位需优先打击后排目标,反坦克炮则集中针对装甲单位,同时通过侦察车持续监控侧翼与后方,防止敌方援军包抄。摩托化步兵凭借高机动性和对士兵单位的杀伤力,可快速突袭敌方炮兵阵地,但需注意其50点防御值较脆弱,需避免陷入持久战。
防御战中的卡位需构建多层拦截体系。将炮兵部署于森林获得攻击加成,前沿布置坦克与反坦克炮组成第一道防线,步兵与摩托化单位作为机动力量驻守侧翼。炮塔射程范围内的区域应设为禁入区,迫使敌方在不利地形交战。空军单位如运输机可实施战术空投,在敌方防线薄弱处建立临时卡位点,但需精确计算策略点消耗与落地后的生存能力。
兵线卡位的动态调整取决于战场模式差异。实时对战模式需频繁变换阵地迷惑对手,攻城略地模式则强调火力集中与快速攻坚。夜间作战可利用视野缩减特性实施隐蔽卡位,配合假情报扰乱敌方判断。战后需立即修复受损单位并补充弹药,维持卡位体系的持续运作。所有战术均需通过实战检验,建议在沙盒模式中反复测试不同兵种组合的卡位效果。